影音色色,牛牛日穴av,免费啪啪网站亚洲欧美国产视频,国产人与zoxxxx另类

首頁 > 走進連平 > 連平文化 > 傳統習俗
陂頭貓頭獅舞項目簡介
2025-04-29 來源:縣文廣旅體局 字體大小: 默認   
分享到:

  連平縣陂頭鎮民間文化活動歷來活躍,民間舞蹈陂頭貓頭獅舞在當地廣為流傳,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P1040191.jpg

  陂頭貓頭獅舞系民間醒獅的其中一類,盛行于陂頭鎮的陂頭、貴東等地,是集武術、舞蹈、音樂為一體的傳統文化活動,飽含著古代先民對社會生活的理解、情感的需求,賴以寄托他們希冀、愿望和理想,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獸。每逢年過節或喜慶開張,必有瑞獅臨門,討喜采青,長盛不衰,歷代相傳。

  陂頭貓頭獅舞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演練技藝,是民間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貓頭獅起源何時,已難于考證。在陂頭鎮民間流傳說法是:先祖“懷公”觀貓戲鼠而悟出獅形貓步,把貓動作與傳說的獅性格結合起來,將平常醒獅(獅頭)加以改進,改進成為“貓頭”形,額角和眼睛不怒而威,形態更為機靈威猛,形成了獨特的“貓頭獅”。獨特之處在于獅頭、獅眼形似貓,用牛皮紙、純棉布等多種材料經36道工序粘合制作,堅固牢實的獅頭能承踩一百多年重的物體而不破損。

  貓頭獅與傳統醒獅行政法、禮儀、習俗、行規基本相同,舞法均為雙人舞,舞獅人身披彩色獅被,下穿燈籠褲,再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握葵扇的大頭佛(獅子郎)逗引下,獅子表演各種優美的姿勢、造型,動作滑稽、風趣、細膩。表演時表情逼真、惟妙惟肖,逗人喜愛。表演以采青(“青”是一份彩禮)為主題,不同的采青表演,配以由“鑼、鼓、鈸”三種敲擊樂器和樂曲的伴奏,構成貓頭獅舞。發出風雷激蕩、萬馬奔騰、排山倒海的磅礴氣勢。不同的表演采以不同的鼓樂(有約定成俗的鼓樂、曲牌)。

  貓頭獅舞整個表演隊伍一般為9人,分別為帶班(頭徒)1人(負責領隊行禮)、獅頭1人(另后備1人)、獅尾1人、大頭佛1人、獅精1人、樂器3人。整個隊伍在表演拜禮時配以客家唱對,就是在行禮或采青時,應對答主人家的說唱詞。如主人家說唱:“手提托盤四四方,花紅喜炮托盤裝,花紅簪起金獅上,喜炮拿來敬華光。”對答詞(一般由帶班人對答):“手提金托圓叮當,花紅喜炮金托裝,小弟禮儀唔懂得,簡多花紅唔敢當。”一唱一對,更活躍整個舞獅場面,唱出吉祥、喜慶歌詞,更增添了喜慶、祥和的氣氛,可娛可樂。

  陂頭貓頭獅舞在表演中把貓動作與傳說的獅性格結合起來,舞出獅形貓步,使得藝術形象更加生動,舞蹈動作更加逼真、滑稽。形態十分細膩逼真,惟妙惟肖。陂頭貓頭獅舞是集武術、舞蹈、音樂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給人一種藝術享受。

  陂頭貓頭獅舞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獸,可以驅邪辟鬼,以示吉祥。蘊含著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人文價值。

  模似獅子和貓的制作,使造型的格調和態勢呈現出別致、獨特的風格。“貓頭獅”獨具特色,造型夸張,粗獷威武,形神兼備。恰似栩栩如生的獅子,又似調皮可愛的貓,以神勝形,使人賞心悅目。

  陂頭貓頭獅舞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異常活躍,并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亦曾風行一時。但后來由于年輕舞者大多外出務工,而人員缺乏,加上電視、錄像進入農家等原因,現在,陂頭貓頭獅舞已很難看到,因此,必須對這一傳統民間藝術進行保護、傳承和開發。

  2011年6月,陂頭貓頭獅舞被列入河源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