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色色,牛牛日穴av,免费啪啪网站亚洲欧美国产视频,国产人与zoxxxx另类

首頁 > 走進連平 > 連平文化 > 傳統習俗
編斗笠
2020-08-26 來源: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 字體大小: 默認   
分享到:

  斗笠,又名“笠帽”、箬笠(楚謂竹皮曰箬),民間又叫“笠麻 ”。是一種戴在頭上遮陽擋雨的竹篾織成的帽子。其大小如斗,中央呈圓錐形或圓形,四周為圓盤形,大圓外高一般是50—80厘米,是由竹篾、粽箬等材料編織而成的手工制品。

織笠麻五(攝于隆街鎮鎮南笠麻屋).jpg

  在連平縣隆街鎮鎮南村,有個居屋,由于該屋大多數人都會編織斗笠,被當地稱為“笠麻屋”。

  “笠麻屋”鄰近隆街墟鎮,居屋所處地勢平坦、氣候溫和,適宜竹子生長,村屋四周長滿竹子,為其編織斗笠提供了便利,該屋鄰近隆街墟鎮的地理位置也方便了斗笠的銷售。

  編織斗笠以前是鎮南村笠麻屋人的傳統手工制作技藝,從落居祖居時就有人開始制作斗笠,已傳十四代,約有300 多年的歷史,屬家族傳承。在六七十年代編織斗笠曾興盛一時,該屋約有200多人會織斗笠。在當時以農耕為主的年代,是出門干農活的必備物件之一,每家每戶都需要斗笠遮陽防雨,所以很有市場;現在由于科技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鋪開,使用斗笠的人越來越少,以至編織斗笠的人也開始減少,出現青黃不接現象。

編斗笠.jpg

  鎮南村笠麻屋紡織的斗笠有尖項和圓項兩種外形樣。

  斗笠的制作程序有:砍竹、裁削竹篾、編斗笠。

  編織斗笠是一種傳統手工技藝,在中國農村應用很廣泛,已有很久的歷史,有很多詩文可考證,在連平當地有一定的規模和影響,并且歷史悠久,是連平當地一種寶貴的民間文化遺產,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技藝研究價值。

  編斗笠于2011年4月被列入連平縣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