陂頭米粉是連平縣陂頭人制作的傳統食品,是連平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陂頭米粉主要產于陂頭鎮夏田村,采用當地精選優質大米,不含任何添加劑,原汁原味,是純有機綠色產品,口感柔軟細膩,滑爽,韌性好,宜炒宜煮,是陂頭人的傳統特產,亦是陂頭鎮的特色品牌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遠銷省內外。
陂頭米粉起源于何時,已難于考證,但在傳承譜系中,亦可推斷起碼有100多年的歷史。陂頭人的祖先以超凡的智慧總結先人的經驗,在民間傳統米粉加工的方法上不斷改進,增加一些制作工序,從而形成了具有陂頭特色的陂頭米粉。
陂頭米粉傳統制作工藝獨特,特有濃郁的鄉土本色,其制作工藝一直以家族傳承和社會傳承而傳承下來。陂頭米粉制作的主要原料是優質大米和水,制作器具包括:桶(用于洗米、浸米)、磨石(人工拉力磨或電磨)、米漿桶、大鐵鍋、蒸面甑、面托(蒸面盤)、油刷、竹刀(一般用竹片)、滾面筒、大竹笪、小竹笪、切面刀(或切面機)、擇面和團面臺等等。制作工序包括:選料、浸米、磨漿、蒸面皮、曬面皮、泡面、壓面皮、切面、擇面、團面、曬面等十一道工序。陂頭米粉制作工序看似很簡單,但實際操作是有很多講究的,制作技藝全憑長期的實踐經驗操作的積累。
陂頭米粉的制作工序:
1、選料:選擇陂頭出產的優質大米(即陂頭盆地生產的優質大米,因為陂頭屬石灰巖地質構成,其水質、土質特別,種植出的大米香軟,故用陂頭米制作出來的米粉爽滑、清香、韌性好)。水要選用古井水或溪泉水。
2、浸米:用凈水將大米洗凈,一般沖洗一次或二次即可;將米放在水桶浸泡40分鐘左右,即可進行磨漿。
3、磨漿:用磨石(用人力拉磨或電磨)把浸好的米進行磨漿,磨漿時一邊放米一邊放適量的水。
4、蒸面(面皮):先將水放到大鐵鍋里加柴火將水煮沸騰,大鐵鍋上制作有木制推拉式蒸面甑,可把面托推拉進里面去蒸。然后用油刷在面托上掃一層食用油(預防米漿粘面托),用預制好的勺子(一勺或二勺)把米漿盛滿,放到面托再鋪開(一般米漿的厚度是0.5cm),蒸面30秒鐘即可。
5、曬面(曬面皮):從蒸面甑將面皮取出,先用竹刀(一般用竹片制成的刀片)在面托四周劃一下,使面皮與面托分離,然后掀起面皮,用木制滾筒把面皮滾起,再放到大竹笪(竹笪是用竹篾編織)鋪開。一般大竹笪可放四托面皮,然后拿到室外竹架上曝曬。
6、泡面:把曬干的面皮用45℃溫水泡面,在溫水里掠過即可。
7、壓面:然后將泡過的面皮重疊起來,用濕布覆蓋包裹1小時左右,使面皮濕潤,再用重物壓面、使其平整。
8、切面:通常用三至四托面皮疊在一起,用平直板條定位人工切面,一般切出的面條(面絲)厚度為0.5cm至0.8cm。
9、擇面(分面):把切好的面絲放在擇面臺進行擇分(分類)。將長面絲、短面絲、碎面絲分類放置在團面臺上。
10、團面:團面就是把面絲捆成團(地方方言就是把面絲團成一節一節,一節就是一捆,也叫做“一扎”),一般是長面絲包著短面絲捆成一扎,每扎長28公分,重約3.3兩,即三扎一斤重。
11、曬干:把團好的面(成品米粉)放在小竹笪,放置室外在陽光下曝曬,以粉條用手輕折會斷為曬干。將曬干的米粉放在干燥通風處。
這樣,具有連平特色的陂頭米粉就做好了。
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之前,陂頭鎮(含貴東)大部分農家均會在秋冬農閑時期,選擇晴朗陽光天氣,用傳統工藝制作幾十斤乃至上百斤陂頭米粉(亦叫“面仔”)備用。陂頭米粉主要用于逢年過節接待來客,是熱情招呼客人的傳統食品;其次作為慰問禮品,早期民間流傳一種風俗,凡是慰問傷病者,都會帶上幾節(扎)“面仔”(一般是三節,寓意“生”)作慰問品;再者是作為快速食品備用。農忙季節,做農活回來,通常回家后用米粉下湯或炒粉,快速省時,解饑解渴。改革開放后,只有部分農家看準市場商機,開辦米粉加工家庭作坊,一直效益甚佳,收入可觀。有的農戶還購置了切面機和把人力磨石改裝成電磨,用傳統制作工序制作陂頭米粉更省時快捷,提高經濟效益。現在,大部分農家已很少自行制作了。現在作為慰問禮品的陂頭米粉已被市場上包裝的“快食面”和水果、補品所取代。
現在陂頭米粉銷往省內外,市場前景很好。因此,希望通過對陂頭米粉傳統制作工藝技藝的探究,使陂頭米粉這一文化遺產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并得于傳承和開發利用,把家庭作坊式生產改進成流水線現代化作業或能形成產業鏈,將更好地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陂頭米粉制作技藝于2015年3月被列入第五批河源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