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色色,牛牛日穴av,免费啪啪网站亚洲欧美国产视频,国产人与zoxxxx另类

首頁 > 走進連平 > 連平文化 > 傳統習俗
春牛舞
2018-01-10 來源:本站 字體大小: 默認   
分享到:

             

  流行于連平縣溪山鎮的春牛舞是農民渴望風調雨順,祈求五谷豐登頗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歌舞活動。

  連平縣溪山鎮地處粵北山區,屬于丘陵山地地帶,耕地面積小,歷來依靠牛耕作以減輕勞動強度。連平人民對牛非常愛護和崇拜,并視牛為吉祥物,認為牛可以帶來好運,驅逐邪氣。春節常以“春牛舞”的形式拜年,祝福五谷豐登,幸福平安。

  連平自明崇禎七年(1634年)建州以來,連平縣溪山鎮就已有春牛舞民間藝術,歷經數百年,經久不衰,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目前連平縣溪山鎮仍保留春牛舞的習俗,并且在內容和形式上又加以改造和加工,使它越發為鄉民喜聞樂見。

  每年的春節或開耕時節,人們滿懷深情地贊頌牛辛勤勞作、默默相伴的耕牛,扮春牛和鞭牛的人跳起了春牛舞,充分表現了農民對這一農家寶貝愛憐的純樸感情,他們以牛耕、鞭牛、吃草的等情景,仿從牛勞作的動作,時而犁田耕種,時而放牧玩耍,舞蹈動作奔放自如。加上對唱、說唱、載歌載舞,演員和觀眾同聲歡呼,氣氛熱烈融洽。春牛舞的人們為農家帶來了節日的歡樂,同時,也寄托著對農家豐收、祥和的祝愿。據說,民間舞了春牛,一可風調雨順,二可國泰民安,三可做官連升,四可四季平安,五可五谷豐登,六可六畜興旺。  

  春牛舞所舞之“牛”,牛頭是用竹篾編制,用色紙糊成,長臉大鼻,雙角兩耳突出,眼睛圓圓有神。牛身用布縫制成連衣褲,上繪牛毛花紋,牛尾多用黃牛尾毛扎鞭狀,活動自如。其基本動作來自農事活動,經過提煉加工成舞蹈動作。“牛”以道具充當,并配有犁具模型,由9至13人組成表演隊伍,分別扮作農夫、村姑、牧童、老爺、鶴人等角色。表演時,一人舞牛頭,一人舞牛尾, 農夫手扶犁架,赤腳短衣;身穿花衣褲的村姑肩挑花籃在前;牧童牽牛跟隨,穿白邊開襟牧童衣,手執牛鞭,不時規范著牛的形態和指引春牛走向;老爺和鶴人相隨在春牛的左右兩側,村姑、牧童在隊里穿行不定,互相逗趣或調逗,此外,還有鼓樂隊隨后。他們隨著“牛”的活動節奏,并配合鑼鼓伴奏的音樂節奏,模仿著牛的各種動作,形態十分逼真,邊舞邊唱,演員與觀眾同聲歡呼,互相逗樂,再加上開朗、奔放的《春牛調》的伴奏,現場充滿了農家歡快的情趣。每逢春節至農歷二月初二,民間自愿組成的春牛舞隊,走村串寨,所到之處深受歡迎。

  春牛舞的基本動作大多是來自農事活動,經過加工提煉成舞蹈動作,套路主要有春牛出欄、春牛上路、春牛背軛、春牛耕田、春牛擦癢、臥地、聽歌等,每當表演一段落時,表演者便演唱各種以家事活動為內容、抒發農家盼望來年風調雨順的山歌,表達對農業豐收的良好祝愿,以及對未來生活甜美的理想與精神寄托。其音樂內容常用民間小調《十二月花》作伴奏,敘述十二個月的農事知識、二十四節氣歌、十二節期、苦累娘等。曲調流暢,節奏明快,渲染了耍春牛的樸實歡快的情緒。有的唱《春牛歌》,把牛稱贊一番,提高牛是“農家寶”的地位,祈求風調調順,五谷豐登等。表演中充分模仿農耕生活和人們的勞作動作;牧童的天真頑皮;村姑的清純、婀娜多姿;老爺的富態、威嚴;農夫的勤勞、樸實。

  春牛舞的表演形式十分簡單,唱詞多為三、七、十字偶句,按本地聲韻分為上、下句,演出時配以民間小調伴奏,演唱詞即興編成,容易吟唱流傳,表演十分詼諧、隨意。

  春牛舞內容樸實,感情真摯,鄉土氣息濃郁,不但傳遞人們祝愿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而且教育大家要愛護耕牛,勤耕勤種,具有教育和傳播的功能。

  春牛舞是融音樂、舞蹈、技藝于一體,觀賞性極強,場面十分壯觀,深愛廣大人民群眾喜愛的民間藝術。

  2007年5月,春牛舞被列入河源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