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陂頭鎮位于連平縣西北部,距縣城約30公里,西與翁源縣交界,南與隆街鎮接壤,北接江西省全南、龍南縣。國道358線貫穿東西,汕昆高速從境內通過,并設有出口,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全鎮總面積364.32平方公里,總人口3.48萬人。耕地面積36183.75畝,其中基本農田面積為29084畝。物產富饒,盛產竹木、優質米、米粉、蔬菜、蓮藕等農副產品,被稱之為“連平糧倉”“菜籃子”。
六祖福地美麗陂頭
【地理資源】陂頭鎮生態環境得天獨厚,森林、礦產、水力、旅游開發等資源豐富,屬喀斯特石灰巖地貌,境內奇峰突兀,層巒疊嶂,山勢陡峻,千奇百怪的奇石異景與周圍郁郁蔥蔥的森林相互掩映,風光甚是旖旎,如一幅美麗的彩色山水畫。水資源豐富,境內主要河流有陂頭河、貴東河,是北江水系唯一在河源市的支流,水質純凈,水溫常年保持在21攝氏度,旅游和漁業開發利用潛力巨大。有40多萬畝山林,地下的溶洞暗河,深幽神秘,美不勝收,既有巍巍九連的雄奇險峻,又有桂林山水的溫婉清幽,山清水秀,風景怡人被稱為廣東“小桂林”。
廣東燕巖六祖古寺
【旅游景點】陂頭鎮有“省級地質公園”、廣東燕巖六祖古寺、銀梅峰林和“中國傳統古村落”等文化旅游品牌,其中“銀梅峰林”“六祖禪宗”于2016年被評為“連平新八景”,結合上述資源,陂頭鎮將發展思路及方向定為“六祖福地·美麗陂頭”。
陂頭風光
【民俗風情】陂頭鎮盛行紙馬舞、貓頭獅舞,陂頭鎮蒲田村盛行香火龍。
紙馬舞俗稱“舞紙馬”,又名“馬燈”,是集民間舞蹈、民間工藝于一體的一種頗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每逢春節期間,“舞紙馬”的藝人走村串戶,頗受歡迎。2007年5月,紙馬舞被列入河源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貓頭獅舞系民間醒獅的一類,集武術、舞蹈、音樂為一體的傳統文化活動,飽含著古代先民對社會生活的理解、情感的需求。貓頭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獸,每逢年過節或喜慶開張,必有瑞獅臨門,討喜采青,長盛不衰,歷代相傳。2011年6月,陂頭貓頭獅舞被列入河源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香火龍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早些年,在每年的初二、初四、初六,人們帶著平安、豐收的期望,積極開展這種活動,活動時全村的男男女女全部參加。香火龍用稻草、竹片扎成,把約1米的香插在稻草扎成的數十米的龍身上,夜幕初臨時,全村人將龍香點燃,整個龍體在夜幕中火光四射,熠熠生輝,在手提火繡球的小伙子的指引下,由數十到數百個年輕人一起將它舞起。全身紅光閃閃的香火龍在村鎮的大街小巷來回穿梭,經過村民家時,每家每戶都會點燃蠟燭、燃放鞭炮煙花,以示迎接龍的到來,象征著好運和一年的日子紅紅火火。
【人文歷史】陂頭鎮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最早記載于漢朝甘露元年(即公元前53年),屬荊州桂陽郡湞陽縣。
考古資源方面:有位于連平縣陂頭鎮連光村基頭巖下的新石器時代連平上洋遺址,考古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面積約2000平方米,于1984年被發現,文化層厚約1米,出土文物有釜、鼎、罐、豆、紡輪等器具,鼎足造型豐富多樣,紋飾有繩紋、方格紋、曲折紋等,石器有錛、镢、斧、鏃、鏟、刀、紡輪等。2011年,上洋遺址被評為河源市文物保護單位。
紅色文化資源方面:陂頭鎮有“三處革命舊址”見證了陂頭人民長期革命斗爭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歷程,即:普安山抗日戰斗舊址、黃梅斜革命戰斗舊址、中共貴東第一個黨支部委員會舊址。目前,中共貴東第一個黨支部委員會舊址已被評為河源市級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近年來,陂頭鎮錨定“百千萬工程”,圍繞“149”全域發展思路,立足文旅特色鎮定位,整合特色資源要素,挖掘特色文化內涵,豐富旅游業態,聚力打造峰林小鎮、禪意小鎮、果蔬小鎮、康養小鎮,全力推動“六祖福地·美麗陂頭”高質量發展。
陂頭鎮下轄資溪、陂頭、夏田、金中、連光、連星、官嶺、李坑、臘溪、三水、分水、貴塘、蒲田、塘田、大華、花山16個行政村和街鎮社區1個居委會。
陂頭鎮人民政府辦公電話:4772321,郵編:517155
(更新時間:2024-05-16)